11月30日至12月3日, 由国家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承办的澜湄国家生态遥感能力建设培训在我校举行。国家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合作二处副处长闫枫、项目主管钱钊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王华、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隋明成、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许德华、国际合作处等单位的相关领导,以及来自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的10余名参训外宾共同参加了培训开幕式。开幕式由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绍强主持。
王华副校长代表学校对参会领导及外宾表示热烈欢迎并送上祝福,对学校能够承办澜沧江-湄公河国家生态遥感能力建设培训项目深感荣幸,他将我校办学情况向参会嘉宾做了介绍,并表示学校将积极参与和澜沧江-湄公河国家生态合作战略,支持澜沧江-湄公河国家生态文明建。
国家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合作二处副处长闫枫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主要职责为促进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国家可持续发展,推动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为区域环境与发展政策提供对话平台,推进区域环保产业合作,组织推动环保技术与产业合作,期望区域各国能够更好的开展合作、共同发展。
开幕式上,各国参训外宾也纷纷发言,他们对本次培训项目充满期待,期望能够通过本次培训深入了解遥感技术在推动生态能力建设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为期5天的实践教学培训包括了专家讲座、经验交流、上机培训、考察调研,培训内容丰富、环节紧凑、形式多样。
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以及国家GI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7位教师担任本次培训讲师。教师们分别围绕生态遥感技术、交通廊道与生态廊道建设的生态遥感区域应用示范、交通廊道生态建设的遥感技术方法与案例分析等专题内容进行讲解,培训将理论教学、上机实践与现场交流讨论结合,参训学员们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在课堂上积极发问,认真研讨,现场学习气氛浓厚。
培训过程中,学校组织参训学员赴东湖磨山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向他们讲解东湖在武汉市城市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学员参观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化石林以及地大博物馆,向参训外宾展示我校办学特色与科教水平。
在培训闭幕式上,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合作二处唐华清室副主任指出,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推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的遥感监测技术发展,为建立适宜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期待后续再度合作;地理与信息工程院长王绍强对澜湄各参训代表表示感谢,“绿色澜湄计划”是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体落实战略的旗舰项目计划,学院十分荣幸能承办此次培训,通过活动增进了我们与澜湄各国的合作关系;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刘雪梅指出,希望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建立与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的长期合作关系,也希望通过各位学员与澜湄区域国家的相关部门建立密切联系,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与资源,开展更多的合作与交流。
各国参训代表表示,通过本次培训项目明晰了生态遥感技术在交通廊道与生态廊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水体与植被提取等遥感技术应用方面收获颇丰,他们高度赞赏武汉市城市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规划,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开展学科建设特别是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许,对负责本次培训任务的部门及学院表示感谢,也表达了开展再一次合作的期望。
参会领导为各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并合照留念,澜湄国家生态遥感能力建设培训圆满落幕。